5D艺术网首页
商城
|
资讯
|
作品
|
博客
|
教程
|
论坛
登录
注册
加为好友
发短消息
来自:
性别:秘密
最后登录:2009-10-28
http://nj005200.5d.cn/
首页
|
新闻
|
话题
|
博客
|
相册
|
艺术作品
|
社交关系
|
留言板
|
社交圈
2006/02/08 | 转:禅理故事
类别(梵音绕耳)
|
评论
(0)
|
阅读(259)
|
发表于 23:13
1、风动心动
某一天,六祖慧能来到南海法性寺,正好遇到印宗法师讲《涅盘经》。那时,风吹剎幡,有二位僧人辩论风和幡,一个说是风动,一个说是幡动,两人争执不已。六祖却说:「不是风动,也不是幡动,而是你们的心动。」印宗问六祖:「五祖有何传授?」六祖答道:「只讲见性,不论禅定、解脱。」印宗问:「为何不论禅定、解脱?」六祖答:「那是二法,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之法。」印宗又问:「什么是不二之法?」六祖答:「一者善,二者不善,佛性非善非不善,这就是不二。」
2、一日不作、一日不食
马祖创建丛林之后,百丈折衷大、小乘戒律,制定禅院清规。百丈革除了乞食的生活制度,规定禅院上下均力,一齐劳动。他发扬了马祖平常心是道,行住坐卧都修禅的思想,将禅学运用于劳动实践,百丈禅师躬身实践「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」的农禅生活,每日除了领众修行外,也亲执劳役,勤苦工作,甚至连日常琐事也不肯假手弟子。一直到禅师老年之际,他仍是坚持要亲身从事粗重的工作。弟子们不忍心禅师已经一把年纪了还上山担柴、下田耕作,便将他工作用的农具藏起来了。百丈禅师知道了便以坚决的口吻说︰「我无德劳人,人生在世,若不亲自劳动,岂不成为废人。」并真的便不吃饭了。弟子们不得已,只好将农具还给禅师。这时,百丈又欢喜地和大家下田、吃饭、生活。「一日不作、一日不食」成为禅院的精神,而百丈禅师成为丛林的楷模.百丈禅师「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」的精神,可谓给那些高空放言的论禅者一个棒喝。参禅不一定要绝弃生活,在生活事务中处处充满禅机,即使是挑水、种田的劳动工作,都涵蕴着深深的体悟境地。对真正的禅者而言,并不只在打坐念佛、经典文字中求领悟,天地万物、人生事务中亦处处是禅机。至于俗世中那些大玩语言逻辑错乱,藉此欲避去正规修行的「假禅者 」,当以百丈禅师之事自我深思之。
3、瞬息人生
释迦牟尼佛有一天问一个弟子:「人命在几间?」这一个弟子回答说:「在几天之间,很多人今天是活泼泼的,说不定几天以后就死了,所以人在世间数天之间就有很大的变化。」佛言:「子未知道!」。接着释迦牟尼佛又问另外一个弟子:「人命在几间?」。这个弟子回答说:「一个人的生命,只有一顿饭的时间这么久。有的人吃饭之前,还是好好的,可是一顿饭还没有吃完,就已经呜呼哀哉了!」佛又言:「子未知道!」。释迦牟尼再问另外一个弟子:「人命在几间?」。对曰:「呼吸间!」指因一呼一吸的持续不断,我们的生命才能够维持下去,要是一口气转不过来,那就什么都结束了。佛言:「善哉!子知道矣!」释迦牟尼佛听了这位弟子的回答,诚心嘉许。
4、福祸之间
一休禅师还是小沙弥的时候,就很有禅风。有一个信徒送一罐蜂蜜给他的师父。这天,师父刚要出门,心想∶这罐蜂蜜放在屋里很不安全,一休可能会偷吃。因此把一休叫来吩咐道∶刚才信徒送来这罐药,毒性强烈,非常危险,你千万不可偷吃喔!」其实, 一休是个很机灵的人,他当然懂得师父的意思。师父走了以後,他就把整罐蜜吃光了,饱尝一顿之後,心想师父回来时怎麽交待呢?灵机一动,就随手将师父最贵重的茶碗打破。当师父回来时,一休跪在地上号啕大哭,向师父哭著说道∶「师父!我犯了不可赦免的罪过。」「一休!你做了什麽错事?」「师父!我把您贵重的茶碗打破了。」师父说∶「一休,你怎麽这样粗心大意,把那麽贵重的茶碗打破了?」一休满脸悔恨的忏悔道∶「师父!我知道我不该将您的茶碗打破,为了表示忏悔,我只好以自杀来谢罪,所以我把您的那罐毒药吃下去了。」这样的谢罪方式,使师父不知该说什麽是好,并且哭笑不得!
5、桶底脱落
桶底脱落是禅宗很出名的公案,内容是这样的。某天,清了禅师到厨房看弟子们煮面,忽然面桶的底掉了,整桶面全掉了出来.众人见状说∶「好可惜喔!」可是,禅师却说∶「桶底脱落是件好事啊!各位为什麽烦恼呢?」想想,桶底都掉了,桶中还有什麽呢!什麽都没有,而且东西再也装不进去,岂不是很棒吗!之後,禅宗常用「桶底脱落」来比喻恍然大悟的境界。学禅是「为道日损」,每天要丢掉一些东西,直到桶底脱落,就可达到解脱之境界,与佛平等。
禅诗欣赏:扶持旧桶 桶底呼脱 桶底无水 水中无月
6、禅法心要
崇信禅师出家後,随侍於道悟和尚座下。
某日,崇信对道悟和尚说∶「我自从跟随师父出家以来,从来没有听到您给我指示禅法心要?」
道悟回答说∶「自从你来到这里,我随时都在为你指示心要啊!」
崇信听了,感觉很诧异,便问道∶「师父何时指示过我?」
道悟说∶「你送茶来,我接受了。你拿饭来,我也吃了。你顶礼时,我便点头。什麽地方没有指示心要啊?」
崇信,不明白其中的意思,低头想了很久。
道悟便说∶「若能见道,直下便见,若用脑袋思考,就会出现偏差。」
7、迷人口说
「迷人口说,智者心行」,摘自六祖慧能对世人开示的一段讲话,其用意在说明∶迷而未悟的人,虽然懂得许多学理,论述时讲的头头是道,但在行为上并未做到;真正觉悟有智慧的人,则是依心力行,在修行中默默的去实践。
8、动与不动
有僧人问怀岳禅师说∶「一天之中该要如何修行呢?」
禅师回答∶「只要一动了想修行的念头,就没法修行了。」
僧人又问∶「那如果不动修行的念头又如何呢?」
禅师回答∶「那就像是一个守著古墓的死尸!」
我们的生命、乃至整个自然界,都在一种流动的状态;花开花落、春去秋来乃至生老病死,自有一定的时节因缘。然而,我们的私欲、占有欲┅等自我的欲望总是在这整体式的流动中贪婪地切割,希望所有的资源、利益都能够据为己有。当人们看不到各种现象本质上都是无常、缘起的时候,就会被欲望的炽 所吞噬!实则,我们内心念头的迁流何尝不是如此?六祖惠能曾说∶「不断百思想,对境心数起,菩提作麽长。」念头的起落生灭,是现象空寂本质的显现,再自然不过了,但我们总是头上安头,不是随著念头妄想纷飞、就是希望念头能够停止以营造宁静的假相。只要能够洞悉这一过程的虚妄不实,我们就能常保一颗自在的心,在心念的起落之间归家稳坐。
禅诗欣赏:起心是天魔,不起心是阴魔,或起不起是烦恼魔,我正法中无如是事。
9、一日一字
赵州禅师问弟子∶「一日看多少佛经啊?」弟子答∶「大概七、八卷或十卷吧!」禅师说∶「你不会看佛经。」弟子不解,反问禅师∶「师父一日看多少经呢?」赵州答∶「老僧一日只看一字。」
禅诗欣赏:口内诵经千卷,体上问经不识,不解佛法圆通,徒劳寻行数墨。
所谓「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」,佛陀宣说三藏十二部经典,无非探讨我们这个「心」!他老人家横说竖说、东说西说,就是希望藉由各种方式去接引不同根器的众生。然而,佛陀身後留下这许多经论,却是成了後世佛子「光说不练」的藉口,或是徒务名相之学、逞口舌之快,致令忘却学佛修行的真正目的。如今,科技发达、经论流通更便给了,但若大藏经只是拿来看、拿来讲,却不身体力行的话,即使佛陀再世、再讲一部大藏经,也是无济於事啊!
10、三界唯心,万法唯识
鲁据梧、朱交芦几位居士问湛然圆澄禅师∶「经书上说,世界山河大地都是因为个人的妄想变化而成,是吗?」
禅师回答∶「是的。」
居士们又问∶「那和尚可以为我们想像一锭黄金吗?」
禅师回答∶「可以。」
居士们说∶「那就把金子亮出来给我们看一下吧!」
禅师反问∶「你们在闲暇的时候,有没有想过杭州城的景色啊?」
居士们回答∶「有想过。」
禅师说∶「当你们在想的时候,杭州城的楼房、屋宇、人物、街道是否都清晰逼真呢?」
居士们回答∶「当然是啦。」
禅师说∶「既然如此,何不把杭州城亮出来给我看看?」
居士们回答∶「虽然脑海中景物清晰逼真,但是拿不出来啊!」
禅师说∶「既然你们拿不出来,那我又如何能将黄金亮出来给你们看呢?」
禅诗欣赏:三界唯心,万法唯识。唯识唯心,眼声耳色。色不到耳,声何触眼。眼色耳声,万法成办。万法匪缘,岂观如幻。山河大地,谁坚谁变。
科学家告诉我们∶自然界的缤纷色彩,并不是客观实存的现象,而是光线从物体反射到我们眼中,经视神经、大脑解读後,依其不同波长而显出不同颜色;而据了解,猫咪的世界是灰色系的、蜜蜂能看见紫外线┅┅。因此可知,同一个认知对象,人类以及其他动物所形构的参考座标皆不尽相同,就好像同样是水,饿鬼道众生见如浓血、鱼族则见如住处、天界有情见如琉璃┅┅六道众生随其不同业力,现起各自相应的幻象。也因此,当我们历缘对境时,应以性空、缘起的观照,取代对这幻象世界的执取。
0
评论
Comments
日志分类
首页
[654]
我心中的花
[341]
笨文拙墨(版权所有哦~)
[65]
心情低谷
[32]
留住过去
[2]
歌声缭绕
[53]
花语心愿
[25]
小牛牛日记
[9]
梵音绕耳
[21]
杂技
[45]
读经颂典
[21]
猴子语录
[40]